教招考试教育心理学常考知识点:先行组织者
奥苏贝尔学习理论在教学中具体应用的技术:先行组织者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够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和新任务关联起来。也就是,通过呈现“组织者”,在学习者已有知识与需要学习的新内容之间架设一道桥梁,使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1.根据学生对新知识的熟悉程度进行的分类
奥苏贝尔根据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熟悉程度”,将“先行组织者”分为两类:
(1)陈述性组织者(Declarative Organizer)
如果学生对新知识完全陌生,教师可采用“陈述性的组织者”策略,它与新的学习产生一种上位关系,目的在于为新的学习提供最适当的类属者。这种“组织者”中包含的较抽象和概括的观念是学生所熟悉的,而其中涉及到的概括化的新知识,虽然抽象性高于正式学习材料的内容,但不低于学生熟悉的上位概念。学生事先学习了这个“组织者”之后,能将这些高度抽象、概括化的观念渗入认知结构中,当学习具体的新材料时,认知结构中就有了可利用的“固定观念”。陈述性组织者用于提供适当的类属者,与新的学习任务产生一种上位关系,对言语和分析能力较低的学习者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例如:
①儿童学习3+5=5+3,7+8=8+7这样的具体加法知识前,呈现公式:A+B=B+A,该公式可以同化任何交换加数位置的等式,便可充当具体知识的组织者。
②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先掌握“哲学”的概念。
(2)比较性组织者(Comparative Organizer)
如果学生对新知识不完全陌生,新知识能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联系,但由于有具体或特殊的联系性,新旧知识间的差别就有可能被相似性所掩盖,使得学生在正式学习中有可能把新旧知识混淆起来。这时教师可采用“比较性的组织者”策略,它能帮助学生事先分清新旧知识间的异同,以增强新旧知识间的可辨别性,从而将概括性观念渗入学生认知结构中,有利于正式材料的学习。比较性组织者用于比较熟悉的学习材料中,目的在于比较新材料与认知结构中相类似的材料,从而增强新旧知识间的可辨别性。比较性组织者既可用于新观念与认知结构中基本类似概念的整合,又可用于增加本质不同而貌似相同的新旧概念之间的可辨别性,主要用于比较熟悉的材料之中。
例如:
①在编写几章内容相互联系但又有区别的教材时,每章开头用一小段文字概括说明上下两章的异同及内在联系等。
②在学习奥苏贝尔的接受学习之前,将已经学习过的布鲁纳的发现学习与之比较。
2.根据先行组织者与学习内容的关系进行的分类
由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新知识之间有“类属关系”、“总结关系”和“并列组合关系”等三种不同关系,所以先行组织者又可以分成以下三类:
(1)上位组织者。引导性材料均高于当前所学的新内容,即先行组织者为上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下位观念。新学习内容类属于先行组织者,二者存在类属关系。
(2)下位组织者。引导性材料均低于当前所学新内容,即先行组织者为下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上位观念。先行组织者类属于新学习内容,二者存在总括关系。
(3)并列组织者。引导性材料既不高于、也不低于新学习内容,但二者之间具有某种或某些相关的甚至是共同的属性,是并列组合关系。
历年考题
1.教学环节中的“新课导入”,应用的学习原理是( )。
A.顺应 B.先行组织者 C.强化 D.建构
1.【答案】B。
【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有的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新课导入”是提前呈现一种引导性材料,属于先行组织者。B项正确。故正确答案为B。
2.奥苏贝尔关于先行组织者的讲授策略中认为,先行组织者是一个引导性陈述。它的目的是( )。
A.学习现成的科学基础知识
B.把学生的注意引导到即将输入信息中的重要内容
C.使将要呈现观点之间的关系成为焦点
D.使学生回忆其所学过程的相关信息
2.【答案】BCD。
【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够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和新任务关联起来。奥苏贝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策略,可以使学生回忆其所学过的相关信息,把学生的注意引导到即将输入信息中的重要内容,将要呈现观点之间的关系成为焦点,从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达到有效学习的效果。B、C、D三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