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

首页 > 事业单位 > 考试题库 >

2020山东事业单位考试模拟题及答案解析(6月23日)

聊城中公教育 2020-06-23 10:21:31 中公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每日一练】

一、单选

1. 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

A.《乌托邦》的出版 B.十月革命的胜利

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D.巴黎公社的建立

2. 现代人对月食时间的精确预报与古代人不能认识其现象和本质形成鲜明对比。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看,这体现了:

A.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

C.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D.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3. 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4. “思想决定出路”,“脑子决定步子”是许多成功者的经验之谈,这一经验的合理性在于: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B.意识是人脑的机制

C.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D.意识可以决定物质

5. 当今中国,处理复杂经济社会关系如同弹钢琴,兼顾各方面发展如同指挥乐队,只有协调,才能奏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响曲,民族伟大复兴进行曲。从哲学的角度看,启示我们:

A.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B.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C.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D.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

6. 共享电动自行车的出现,因省力、快捷,受到众多市民的欢迎。但是,随之而来的安全隐患,也引起市民的担忧。近日某市有关部门约谈了提供共享电动自行车业务的企业,要求其在限定时间内对平台车辆进行整顿。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B.看问题要把握事物的性质和主流

C.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7. 随着生产和生活垃圾的急剧增加,垃圾处理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和经济问题,而有的专家却说:“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将垃圾看成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段话:

A.坚持了联系的观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B.混淆了矛盾主次方面,看不到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性质

C.坚持了矛盾的分析方法,看到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违背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看不到矛盾的普遍性

8.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涉及 8800 余万名党员,面广量大,情况复杂。要根据参学对象不同,分类别、分批次进行学习教育,以灵活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学习载体、易懂易解授课方式,不断增强学习效果。这主要体现的哲学观点是:

A.想问题、办事情要学会抓住主要矛盾

B.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C.只要打破常规,有创新精神,就能成功地改造世界

D.做任何事情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9. 郑板桥在《画竹诗》中写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下列与此蕴含的哲理一致的是:

A.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B.奢靡之始,危亡之渐

C.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D.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10.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这句话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A.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原理 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C.透过现象看本质 D.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二、多选

1. “底线思维”是国家工作人员的基本思维之一。国家工作人员做人处事要用好“底线思维”,底线不踩,更不逾越,自觉坚守法律底线、纪律底线、政策底线和道德底线。这种“底线思维”提示我们: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对立面转化

B.忧患意识是人们做事情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

C.应根据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提高活动的预见性

D.要把握事物质变的节点,防止质变的发生

2.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这句出自《庄子·秋水》中的名言,其蕴涵的哲学道理有:

A.人的认识受到实践水平的限制

B.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C.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不能脱离客观存在

D.矛盾双方具有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3.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享有的权力包括:

A.财政独立权 B.司法权和终审权

C.外交权 D.行政管理权

4. 下列行为不构成犯罪的是:

A.赵某,30 岁,醉酒驾车撞死路人

B.刘某,13 岁,盗窃价值人民币 50 万元的财物

C.张某,30 岁,遇人抢劫奋起反击,将对方打成重伤

D.王某,30 岁,为了躲避仇人追杀,抢了路人的摩托车逃跑

5. 当事人有下列________情形的,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A.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

B.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C.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

D.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

参考答案及解析请看下一页

一、单选

1.【答案】C。解析:1848 年 2 月 24 日,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在伦敦第一次出版,它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锐利思想武器。《乌托邦》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者托马斯·莫尔创作的游记,首次出版于 1516 年。《乌托邦》一书是欧洲第一本空想社会主义著作,它第一次完整地描述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图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巴黎公社是世界上无产阶级武装暴力直接夺取城市政权的第一次尝试。故本题答案为 C。

2.【答案】A。解析:现代人对月食时间的精确预报和古代人不能认识其现象和本质形成鲜明对比,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看,这体现了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或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故本题选 A。

3.【答案】B。解析:题干强调世界是物质的,在第一性上坚持了唯物主义,同时又强调物质是绝对运动的,坚持了辩证法。故本题答案为 B。

4.【答案】C。解析:“思路”“脑子”均指代意识,“决定出路”“决定步子”则是阐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可以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故本题选 C。

5.【答案】D。解析:协调发展增强发展整体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举。办成一件事,需要协调;推进一项事业,需要协调;成就一番伟业,更需要协调。协调是成事成功的一大规律、一把“金钥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的一大核心理念。根据提干所述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故本题答案选 D。

6.【答案】D。解析:A 选项说法错误,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有条件的;B、C 选项,说的是抓事物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矛盾的问题,不合题意;D 选项,题干中共享电动自行车的出现,因省力、快捷受到欢迎,同时也存在着安全隐患引起担忧,有关部门要求整顿,这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的和曲折的统一,故本题答案选 D。

7.【答案】C。解析:垃圾和资源是矛盾的两个方面,认为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即认为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也就是坚持了矛盾的分析方法,看到了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故本题答案为 C。

8.【答案】D。解析:根据不同对象,分类别、分批次进行学习教育,不断增强学习效果,是因为,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同时,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也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故本题答案为 D。

9.【答案】B。解析:“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体现量的积累,“冗繁削尽留青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体现的是量变引起质变。材料诗句体现的是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原理。B 项“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也体现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原理。A 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体现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 项“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思是实现了和谐,则万物即可生长发育,如果完全相同一致,则无法发展、继续;体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D 项“一着”是局部,“全盘”是整体,体现局部对整体的作用。故本题选 B。

10.【答案】C。解析:“巧言令色”是人的外部行为表现,是一种现象,“鲜仁”是人的品质本质。透过“巧言令色”的外部现象可以判断出人“鲜仁”的道德品质的本质。故本题答案选 C。

二、多选

66.【答案】AC。解析:“底线思维”是一项重要的改革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改革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底线思维”蕴含着矛盾的观点,它提示我们,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对立面转化,A 项正确;“底线思维”蕴含着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观点,应根据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提高活动的预见性,C 项正确。B 项错误,忧患意识对人们做事成功具有重要影响,但不是决定因素;D 项也错误,要把握事物质变

的节点,但并非所有事情都要防止质变的发生。故本题选 AC。

67.【答案】AC。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井底的蛙,不能跟它谈海之大,因为它被狭小的生活环境所局限;夏天的虫,不能跟它谈冬天的冰,因为它受到气候时令的限制。将人比喻为井中之蛙和夏天的虫,指出人的认识受到其所处的环境的限制,也说明意识是由物质决定的。BD 说法正确,但与题干无关。故本题选 AC。

68.【答案】ABD。解析:《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 2 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第 106 条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保持财政独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财政收入全部用于自身需要,不上缴中央人民政府。中央人民政府不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征税。”故本题选 ABD。

69.【答案】BCD。解析:《刑法》第 17 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B 项中刘某 13 岁,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因此不构成犯罪。C 项张某路遇抢劫,反抗属于正当防卫,而且是特殊正当防卫,因此不构成犯罪。D 项属于紧急避险,不构成犯罪。《刑法》第 18 条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因此 A 项赵某的行为构成犯罪。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BCD。

5.【答案】ABC。解析:《行政处罚法》第 27 条规定:“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1)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2)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3)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4)其他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故本题选 ABC。

 猜你喜欢

查看更多

 大家都在看

备考公开课
山东公职类备考公开课
点击查看

事业单位<

招考信息

报考指导

阅读资料

考试题库

各项目入口一键直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