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一月,教基“突击”攻略
相信很多在备考教招的小伙伴都会产生“考前焦虑”或“考前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背什么忘什么”、“想什么什么不会”、“会的也忘了”等一系列迷之反应!甚至有些考生考前一个月才要开始准备复习!综合小编多年考试经验,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在考前没有调节好心态,以及缺乏合理、高效、科学的考前计划造成的。为了有效杜绝这类现象的发生,以及帮助即将参加考试的各位同学“最后一搏”,小编整理了几条考前“突击”攻略,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知己知彼——重点突击
教育学的章节可以分为宏观教育原理、中观教育系统、微观教育实践三大部分。其中宏观教育原理(教育与教育学、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个体发展)多考查客观题,常出现细节识记型选择题或填空题;中观教育系统(教育目的、教育制度、课程)识记型、理解性题目都有涉及,还是以客观题为主,最多考查到简答题层面;微观教育实践(学生与教师、教学基本理论、德育基本原理、班级管理)更侧重于考查理解分析型题目,尤其是教学和德育两大部分。其中德育与教学的原则、方法,教学过程,个别教育等知识点是材料分析题的常考查点。在复习过程中,对核心的理论和观点深入理解,需具备联系实际以及较强的分析能力。
心理学内容相对较少,重点在心理过程中的认知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部分的个性心理特征等章节。心理学主要集中在客观题上考查,较少出现材料分析题。在复习过程中,需要重视细节知识点的识记与理解。
教育心理学是所有学科中难度相对最大的学科,涉及的章节内容也很多。其中学习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学习心理等章节的知识是考查的重点。教育心理学的考查题型较为广泛,主客观题都有所涉及,主观题一般以简答题和论述题的形式出现。在复习过程中,除了识记重点知识理论之外,还要能举例子并联系实际,达到掌握应用的水平。
教育政策法规包括两方面内容的考查,一方面是法理学基础知识,一方面是重要法律条款。法理学基础知识往往只在浙江、四川等地的考试中涉及,大多数地区的教育政策法规以重要法律条款的识记、应用为主,主要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难度不大。常考的教育政策法规有《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
教师职业道德是国家对从事教师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准则的要求,在近年考试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多,且常常以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出现,必须引起考生足够的重视。考试重点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识记和理解。
教育教学能力有多种不同的叫法,有的地区在公告中称作教学论,有的称之为教材教法,有的地区叫做教育教学技能,但无论怎么变换,核心是考查考生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实践应用能力,在试卷中往往结合具体的学科进行考查,出现在试卷的最后一道大题——教学设计题中。
2.查漏补缺——演练结合
第一个阶段是热身阶段(大约一周),大约三天到一周的时间就可以了。这个阶段考生需要了解报考岗位的考试内容,选择报考的复习资料,选择报考的岗位,选择什么学科。进行备考之前,考生有条件的话,建议做一两套招考的题目坚决摸底,也可以进行相关的宣讲会,向有经验的人进行请教,最大限度的获得有关信息。通过宣讲会和信息了解到考试的内容、题型、题量,通过一系列资料的掌握,给自己一个清晰的定位,接着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复习计划,全心地投入考试的备战过程中。
第二个阶段是基础阶段(一个月),对于考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初次考试还是有一定的教学经验,或是拥有教育资格证的,这个基础阶段对任何考生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有的考生觉得时间非常长,大家想想平均分配给每个考试的学科相对时间是比较少的,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以了解基础知识为主,做各模块的练习为辅,考生在这个阶段复习的时候,提醒考生容易陷入两个极端,将自己的全部时间放在优势模块,而忽视了劣势模块。还有的考生将全部的时间放在了劣势模块上,感觉这个模块不好,一味地复习,时间不能得到合理的复习,对考生的备考也是不合理的。
第三个阶段是提高阶段(一周),考生可以利用一周左右的时间,重点应该是将学科的知识与考题相结合,要辅之质量比较高的模拟题,考生通过做题,要注意提高自己的答题技巧,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最终达到突破自己的强项,提高弱项的阶段。
最后一个阶段是冲刺阶段(大约三天),要复习之前的结果,辅助进行练习,调整考试的兴奋点,要关注题型的变化,关注热点的变化,熟悉考试流程,准备正式参加考试。
以上是小编的备考建议,每位考生都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灵活调整,踏实复习,正确使用学习策略,调整心态,迎难而上!希望大家最后都可以达到“真金不怕火炼”、“炉火纯青”的地步,用最好的状态迎接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