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山东事业单位面试热点:面对弱者的裸捐,婉拒也是一种接受
【热点背景】
2月10日,重庆万盛街道万新社区便民服务中心,87岁的老人倪素英捐出她的毕生积蓄20万元。她说,这笔钱她已经攒了30多年,现在,是这笔钱发挥价值的时候了。老人多年来一直独居,租住在一个老旧门市内,平时摆摊卖小百货来补贴家用,她生活节俭,舍不得为自己多花一分钱。老人儿子说,“我母亲是个热心肠,她为疫情防控捐款,我们子女也大力支持”。工作人员再三劝说,希望老人慎重考虑,但她却始终坚持要将这笔钱捐出去。“你们放心,我有儿有女都孝顺,还有退休金,还做小生意,吃穿不愁。”老人坚定地说。“国家有难,我不能做旁观者。”(人民日报)
【题目展示】
近日,一则“重庆87岁独居老人捐出毕生积蓄20万元”的新闻引发了广发热议。自疫情发生以来,疫区的情况一直牵动着千万人的心。而在全国也报道了多次类似“重庆独居老人”这样“弱者裸捐”的新闻。有人说,老人的善心值得肯定,但不应该收他们的“养老钱”,也有人说,帮助他人也是老人的自由。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自疫情发生以来,我们见证了太多的感动,听到了太多的故事。这其中,有靠收废品维持生计但依然捐出12.9万现金的杨先生,也有题干中拿出毕生积蓄只为献出自己一份力量的重庆老人,还有捐出5年积蓄的环卫工大爷。这几位老人中,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外人看来,他们都在以超出自身经济实力的方式帮助着他人,他们的行为着实让人感动。但感动之余,我们也应该深思,这样一种“倾家荡产”式的捐赠,是否应该被接受。
诚然,每个人都有捐助的权利,一个人的善意也不应该以家庭背景和财产多少作为判断是否能够捐助的标准。或许,正是因为这些老人与已经70岁的祖国一起经历了太多,才会让他们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勇敢的站了出来。在他们看来,他们只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去帮助着这个曾经也在陪伴他们的祖国。的确,淳朴的爱国情怀应该被接受,这群老人的赤子之心也应该被接受。但接受这些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思考,这样一种行为是否会让本来就不够富裕的他们在日后的生活陷入困境。
事实上,活了大半辈子的他们比更多的人对这个祖国有更深厚的感情,他们也比更多的年轻人更懂得“钱财乃身外之物”这个朴素的道理。但这样一种近乎“倾家荡产”式的捐助依旧不值得被大肆宣传与引导。一方面,许多老人捐出的往往是自己后半辈子的“养老金”,这样一种捐助方式往往意味着他们在日后面对突发状况时少了最基本的物质保障,甚至威胁其生存;另一方面,老人的这部分“养老金”对于自身来说是救命钱,但对于慈善事业来说却并不是作为开展救援工作的主要来源,甚至疫情之下,最急缺的物资并非用金钱可以买到,因此,践行社会责任感不应建立在保护弱势群体的长远利益之上。
当然,每个人的爱心不管多少都是值得被肯定的。但面对这样一种捐助方式,我们更应要做的是收下他们的善,返还他们晚年的保障。首先,作为媒体来说,不应将此类新闻当作吸引流量的工具。每一个感动的时刻固然值得被记录,但也不应对老人“倾家荡产”式的捐助进行大肆鼓吹;其次,作为慈善机构,摒弃“来者不拒”的资金筹集方式。遇到大额捐赠时,了解捐赠人的真实情况,给予捐赠人更多的考虑时间,尽力避免募捐人进行影响其晚年保障的捐赠。最后,慈善机构也应具备理性慈善的应有之意,不单纯的追求募捐数值的最大化,通过合理制定募捐条件,根据不同情况的募捐者的条件设置合理的捐款上限,这才有可能做到既能够尊重捐助者的权利,又能回归慈善事业的本质。
点击头像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取即时资讯、加入QQ群交流进步
更多事业单位相关资讯请登录聊城事业单位招聘网